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市場經濟得到發展,社會經濟文化日益進步,經濟運作方式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商業企業經營觀念、經營目的也隨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與之相適應,企業必須依照內外部經營環境發生的深刻變化,重新高速企業經營的指導思想、經營戰略。商業企業在運用各種經營戰略從事經營管理與市場營銷中,也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經營指導思想,即品牌戰略。
所謂品牌,是指消費者對產品及產品系列的認知程度。品牌不僅僅是一種符號結構,一種產品的象征,更是企業、產品、社會的文化形態的綜合反映和體現;品牌不僅僅是企業一項產權和消費者的認識,更是企業、產品與消費者之間關系的載體。
盡管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品牌研究機構Interbrand發布2010年“全球最佳品牌榜”上,中國品牌依然在全球最佳100品牌榜上無名。 雖然中國奢侈品市場也日漸發展,但這也正說明中國的分配機制不均衡,而且雖然中國市場的成長性高,但在全球消費市場中所占份額依然太少。
但是毋庸諱言,無論是海爾、聯想、TCL還是其他在國際市場上初露頭角的民族品牌都無可避免地與另一個比他們都更有名的中國“品牌”同呼吸共命運,這個“品牌”就是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也許Made in China在中國人眼中不算也不可能是一個單獨的品牌,但是在中國以外的世界廣大消費者感受中,Made in China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品牌。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國制造”已經漸漸融入到各國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但是,中國對外出口商品中絕大多數是替外國品牌做代工貼牌生產,鮮有世界水平的本土品牌。由于缺乏品牌優勢,“中國制造”在海外成為低檔次、低附加值產-全球品牌網-品的代名詞。此外,產品安全丑聞也給“中國制造”品牌帶來負面影響。國外報道:牛奶、牙膏、止咳糖漿、寵物飼料、血液稀釋劑、汽車零部件、豬肉、雞蛋、餃子、食用油和大米,如果發現假冒或有毒,那就幾乎可以肯定這是發生在中國。國外展會上中國企業代表被扣押、產品被沒收常有發生。這些現象不但削弱了中國制造品的國際競爭力,而且還嚴重制約了國內企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樹立“中國制造”的品牌戰略,是中國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并走向世界的關鍵。 比如在質量上,中國產品還沒有擺脫“低端制造”,中國名牌產品,也往往在可靠性上有令人遺憾的缺陷;在技術上,制造設備大部分靠外國進口,制造技術缺少自主知識產權,風行全國的“山寨現象”更暴露了中國在知識產權方面的軟肋;從市場角度看,國際市場上沒有自己的銷售渠道,國內市場上假冒偽劣的屢禁不止和崇洋媚外的“排內現象”,都嚴重阻礙著中國自主品牌的成長。 中國的品牌包括國家品牌、區域品牌、產業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它們在世界范圍內的崛起,既是中國未來30年發展的最重要的杠桿,又是最重要的任務和最重要的標志。
供稿:銷售部